我时常站在实训车间的玻璃幕墙前,看着那些穿着深蓝工装的年轻身影在车辆间穿梭。他们手持扳手时青涩的颤抖,拧紧螺丝时额头的汗珠,成功排除故障后相视一笑的畅快,都像电影胶片般在我眼前流转。十一年的职教生涯,让我深深体悟:教育绝非流水线般生产标准件,而是悉心帮助每一颗独特的“螺丝钉”,寻找到属于它自己的“螺纹”。
一、那个改变轨迹的下午

2019年深秋的午后,我正带着学生围着一辆反复报错、却始终找不到症结的新能源汽车忙碌。“郑老师,要不……我们放弃吧?”学生小李沮丧地扔下诊断仪。我弯腰捡起仪器,金属外壳还带着他手心的温度:“记得一年前那个智能车竞赛吗?当时你们连基本的单片机编程都不会。”
记忆忽然倒回2018年的夏天。省赛在即,我和三个学生蹲在创新工作室的地板上,被智能车复杂的程序折磨得焦头烂额。头顶上的风扇嗡嗡作响,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训练服。“老师,要不我们换个简单项目?”学生小陈盯着电脑屏幕,眼里的光开始黯淡。我指着墙上的奖状——那是我在省青年技能大赛获得的二等奖,字迹已经有些模糊:“当年我练习故障诊断时,连续三个月每天分析30组电路图。”
最终我们像拼图般一块一块啃下了代码。当智能车在赛道上画出完美弧线时,三个大男孩在终点线蹦跳着击掌,他们的欢呼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。而此刻眼前这台新能源汽车的顽疾,答案最终隐藏在那块电机控制器的控制电路板上,一条极其细微、却足以致命的裂纹。这个发现让4S店的技术总监都连连称赞。
二、工具箱里的育人哲学

我的办公桌总放着三件“法宝”:泛黄的电路图手绘本、磨掉颜色的万用表、贴满便签的《汽车电器原理》书。每当新生报到,我都会展示这些“老伙计”:“汽车医生会听诊,工具就是我们的听诊器。”
前年冬天,汽修班的小韩同学总躲在队伍最后。这个来自一般家庭的孩子,工装扣子永远对不上扣眼。一次实训,我注意到他拆卸变速箱时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异常熟练。“周末有空吗?来工作室,我教你认认波形图。”示波器的屏幕亮起,当那熟悉的曲线开始跳跃,他的眼睛瞬间被点亮:“郑老师!这……这和我爸修电动自行车时念叨的‘心跳波’一模一样!”
现在的小韩同学已经是校队的种子选手。上周他兴奋地告诉我,用波形分析法帮邻居修好了混动汽车的充电故障。看着他工装口袋里插着的示波器探头,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——那个在维修厂偷偷临摹师傅波形图的青涩学徒。
三、深夜亮着的办公室
去年春寒料峭的深夜,我照例在办公室整理实训记录。一阵迟疑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。门外站着汽修班的小林,眼眶泛红,手里紧攥着一张揉皱的退学申请书。“家里人说……学汽修没前途……”他的声音低哑,目光却突然落在我胸前,“老师,您衣服上的油渍……”
我低头看着胸前斑驳的污渍,那是下午检修汽油发动机留下的印记。我拉开抽屉,里面整齐码放着各色荣誉证书,最上方“齐鲁首席技师”的称号格外醒目。我抽出最底层那枚沉甸甸的市五一劳动奖章,铜质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划痕:“知道这些痕迹怎么来的吗?是当年带着学生拆装变速箱时,工具碰撞留下的印记。”
那晚,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。他离开时,带走了我案头那本《汽车医生手记》,封面上印着我始终坚信的箴言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”三天后的实训课上,我看见他坐在第一排,工装口袋上别了把崭新的螺丝刀。
四、马路边的移动课堂
六月的暴雨,总是猝不及防。我正驾车去校企合作单位调研,看见路边抛锚的银色轿车,车主正焦急地打电话。"需要帮忙吗?"我摇下车窗。车主看见我的工装,像抓住救命稻草:"师傅,我来时车子好好的,走时却突然打不着火了!"打开引擎盖,发现蓄电池的负极竟然脱落。迅速紧固,车辆应声启动的那一刻,肆虐的雨竟也恰好停歇。车主执意要塞来维修费,我微笑着婉拒:“不用客气,我是一名人民教师。”后视镜里,他举着手机拍照的身影渐渐远去。我知道,明天的课堂上,又将多一个鲜活的案例。
这样的“马路偶遇”,这些年数不胜数。加油站里,我曾徒手用改锥为大货车司机修复油路传感器;高速服务区,用矿泉水瓶自制简易装置找出漏气的真空管。学生们笑称我为“马路救援队队长”,而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实战,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力。
五、那封特殊的"家书"
今年除夕夜,手机突然震动。是学生小林发来的视频:他穿着崭新的工装,在4S店维修车间前比心。背景里,"优秀实习生"的奖状在灯光下格外醒目。"郑老师,记得您说的吗?每颗螺丝钉都有用武之地。"
我保存好视频,打开抽屉里的铁皮盒。里面躺着各色纸条:“老师,我考上专升本了”“我在4S店当技术主管了”“我准备开家自己的维修店”……每张字条都记录着某个少年的人生转折。
窗外的烟花次第绽放,照亮了我案头的波形图。那些起伏的曲线多像人生的轨迹啊,有波峰就有波谷,但始终向前延伸。作为职教老师,或许我们做的就是帮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动频率,让生命的波形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。
晨光染白窗纸时,我又来到实训车间。新一批学生正在练习发动机的拆装,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。我摸出那把磨出铜色的活动扳手,轻轻敲了敲演示台:"同学们,今天,我们来讲讲汽车人的工匠精神……"

作者简介
郑聪,齐鲁首席技师,山东省技术能手,枣庄市“鲁班工匠”,枣庄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枣庄市“突出贡献教师”。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、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、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、山东省职业教育“技能大师”工作室等核心成员。
主持枣庄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项。主持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1门,主讲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、山东省在线精品课程1门。近五年来先后获得荣誉有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省级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9项、三等奖11项,市级一等奖2项。承担省级课题3项,参编教材2部,发表论文3篇。授权发明专利2项、实用新型专利2项。
主要研究方向:新能源汽车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。(通讯员 郑聪)